读懂武夷岩茶从制作武夷岩茶开始

2021/7/3 0:20:43

武夷岩茶传统制作技艺流程如下:采摘 → 萎凋【 晒青--(复式萎凋即二晒二晾)--晾青】 →做青【摇青与做手(反复多次)】→ 炒青--(双炒双揉)--揉捻→ 初焙(即毛火、俗称“走水焙”) →扬簸 → 晾索(摊放)→ 拣剔 → 复焙(足火)→ 团包 →补火→毛茶装箱

谷雨过后

武夷茶人们开启了忙碌的制茶季

在制茶季遇见满是茶香的武夷山

一定是难忘的旅程

对于武夷山人来说

制茶、喝茶、评茶、斗茶

已经是他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

或许,更是一生中的热爱

读懂制茶,才能读懂武夷岩茶

武夷山是红茶和乌龙茶的发源地,其中武夷岩茶是中国乌龙茶中之极品,列入中国十大名茶之一。

武夷岩茶的制作技艺萌芽于16世纪明代,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至清中期始臻完善,是中国茶叶史上的一大创举,对乌龙茶的形成与发展,乃至世界茶类的发展影响深远,所制出的武夷岩茶独具岩骨花香之岩韵风格,享誉中外,长盛不衰。2006年,武夷岩茶(大红袍)制作技艺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
采摘 → 萎凋【 晒青--(复式萎凋即二晒二晾)--晾青】 →做青【摇青与做手(反复多次)】→ 炒青--(双炒双揉)--揉捻→ 初焙(即毛火、俗称“走水焙”) →扬簸 → 晾索(摊放)→ 拣剔 → 复焙(足火)→ 团包 →补火→毛茶装箱

一、采摘

武夷岩茶鲜叶的采摘标准,以新梢芽叶伸育均臻完熟,形成驻芽后采一芽3~4叶,对夹叶亦采,俗称开面采,一般掌握中开面采为宜。

采摘

采摘的要求,掌心向上,以食指勾住鲜叶,用拇指指头之力,将茶叶轻轻摘断。采摘的鲜叶力求保持新鲜,尽量避免折断、破伤、散叶、热变等不利于品质的现象发生。

二、萎凋(二晒二晾)

萎凋是形成岩茶香味的基础,目的在于蒸发水分,软化叶片,促进鲜叶内部发生理化变化。萎凋中变化显著的是水分的丧失。萎凋处理得当与否关系到成茶品质的优劣。

开青

茶青进厂后,即倒入青弧内,用手抖开(避免内部发热红变)。将茶青匀摊于水筛中(俗称“开青”),每筛鲜叶约0.5公斤,摊好后排置于竹制萎凋棚上(俗称“晒青架”)根据日光强度、风速、湿度等因素,以及鲜叶老嫩和各品种对萎凋程度的不同要求灵活掌握,此法称为“晒青”。

晒青

初采茶青,因水分多,富有弹性,经日光晒后叶片渐呈萎凋状,光泽渐退,将两筛并为一筛,摇动数下,再晒片刻,即移入室内晾青架上,称“晾青”

三、做青(摇青与做手)

武夷岩茶特殊品质的形成关键在于做青。做青是岩茶初制过程中特有的精巧工序,其特殊的制作方法形成岩茶色、香、味、韵及“绿叶红镶边”的优良特质。做青的过程十分讲究,其费时长,要求高,操作细致,变化复杂。做青还必须根据不同品种和当时的气候、温度、湿度,采取适当措施,俗称“看天做青,看青做青”。

摇青

具体做法:茶青移入青间前,均需将茶青摇动数下,然后移入较为密闭、温湿度较稳定(温度25℃左右、湿度70%~80%)的青间。放置青架上,静置不动使鲜叶水分慢慢蒸发,继续萎凋。经1~1.5小时后,进行第一次室内摇青,摇青次数约十余下。第二次摇青时可见叶色变淡,即将四筛茶并为三筛,再进行摇青,同时用双手掌合拢轻拍茶青一二十下,使青叶互碰,弥补摇动时互撞力量的不足,促进破坏叶缘细胞(俗称“做手”)。

四、炒青与揉捻

炒青的目的是利用高温火力,破坏酶的活性,中止发酵,稳定做青已形成的品质,纯化香气。

炒青

翻炒时两手敏捷翻动,翻动时不宜将茶青过于抖散,以防水分蒸发太干,不便揉捻,约二三分钟,翻炒四五十下后,青叶表面带有水点,已柔软如棉,即取出揉捻。茶青取出后,趁热迅速置于揉茶台上的揉茶筛中。将炒青叶压于揉茶筛中来回推拉,直至叶汁足量流出,卷成条形,浓香扑鼻,即解块抖松。

揉捻

五、初焙(毛火)

初焙,俗称“走水焙”,其主要目的是利用高温使茶叶中一些物质受热转化。青叶经双炒双揉后,即送至焙房烘焙。焙房窗户须紧闭,水分仅能从屋顶隙缝中透曳,温度控制在100℃~110℃。将炒揉的茶叶均匀放置狭腰篾制的焙笼中,摊叶厚度为2~3厘米,然后将焙笼移于焙窟上,约10~12分钟,翻拌三次。岩茶初焙,是为了抑制酵素,固定品质,因此要在高温下短时间内(仅十一二分钟)进行,这样可最大程度减少茶叶中芬芳油等物质的损失,又可使酵素失去活力。

初焙

六、扬簸、晾索、拣剔

茶索经初焙后水分蒸发过半,叶呈半干状态,此时茶叶的化学变化暂时停止,即进入以下几个工序:

扬簸:茶叶起焙后,倒入簸箕弧内,用簸箕扬去黄片、碎片、茶末和其他夹杂物。扬簸在烘焙房内进行,簸过的茶叶摊入水筛中,每六焙拼一水筛,厚度约为3~5厘米,然后移出焙房外,搁于摊青架上晾索。

晾索:晾索的目的一是避免焙后的茶叶积压一堆,未干茶叶堆压发热易产生劣变;二是避免受热过久,茶香丧失,同时晾索也可使茶叶转色,有油润之感。晾索时间约5~6小时,然后才能交拣茶工拣剔。

拣剔:拣去扬簸未干净的黄片、茶梗,以及无条索的叶子,拣茶一般在茶厂较亮处进行。

拣剔

七、复焙(足火)

为了使茶叶焙至相应的程度,减少茶香丧失和茶素的减损,复焙时,温度应比初焙时略低。方法:经拣剔的茶叶,放入焙笼内,每笼约0.75公斤,将其平铺于焙笼上,进行烘焙。烘焙所需的火温通常以100℃左右,焙至二十分钟后进行第二次翻茶。其后,焙至约四十分钟,进行第三次翻茶。三次翻茶后,再焙约半个小时,用手捻茶即成末,说明茶已足干。这只是一般要求,在实际操作中,还要凭焙茶师的经验灵活掌握,每次翻茶时焙窟的火堆,须进行一次“拨灰”,即用木制小焙刀,在火堆边沿将灰拨匀,使火力均衡,并控制火温。茶叶在足干的基础上,再进行文火慢炖。

复焙

八、团包

茶叶在炖火后,即“起焙”进行团包。

九、补火

目的是去除纸上的水分,避免被茶叶吸收而发生霉变。

十、毛茶装箱

补火后,将茶装入茶箱内,放在干燥的室内存储。

繁杂的制茶工序

是漫长辛苦到硕果累累的艰程

凝聚着武夷茶人对绿水青山的深耕和坚守

他们把一片片不起眼的茶叶转换成甘香清活的岩韵

这是茶叶由“生”到“熟”的一次超越

也是武夷岩茶人精心准备的

一场你与茶进行的灵魂对话